智能駕駛時代正逐步向我們走來,而在這個過程中,蘇州的“智慧高速”項目無疑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條國內第一條“智慧高速”預計將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并在55個關鍵點部署了270套先進的感知設備,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和路側天線RSU等,以打造一個全息感知路段和匝道(互通)感知路段。有分析指出,隨著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標配,并且其成本正在不斷下降,這一技術已經在多種車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此趨勢下,采用毫米波雷達來增強車輛的感知能力,為車輛配備“銳利”的視覺系統變得尤為重要。
根據高工咨詢發布的研報,結合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的ADAS系統已成為主流的感知配置。毫米波雷達能夠實時監測周圍環境,執行障礙物檢測等任務,為智能駕駛車輛提供關鍵的感知和決策支持,從而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因此,毫米波雷達是智能駕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傳感器。隨著中國乘用車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正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2023年1-6月,毫米波雷達的搭載量達到了937.92萬顆,同比增長了26.36%。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預測,從2023年到2025年,毫米波雷達將維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到2025年,中國新車毫米波雷達的搭載總量預計將達到3532萬顆,2020年到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9.9%。

毫米波雷達產業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硬件供應商的上游環節,涉及射頻前端組件(如MMIC)、數字信號處理器(如DSP/FPGA)、高頻PCB板、微控制器(MCU)、天線及控制電路等;中游環節以毫米波雷達方案模塊和整機供應商為主;下游環節則包括智能車載、智能交通、無人機、智能家居等多個應用領域。

在上游元器件領域,射頻前端組件(MMIC)、數字信號處理器芯片和毫米波雷達系統方案構成了產業鏈的核心。國內MMIC芯片供應商主要是國際知名企業,例如英飛凌、NXP、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等。不過,近年來,國內芯片企業在毫米波雷達領域的投入加速,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產化,其中代表性公司有矽典微、岸達科技、加特蘭微等,它們已經推出了量產產品。
毫米波雷達的數字信號處理功能主要通過DSP芯片或FPGA芯片實現,這部分占據了整個毫米波雷達硬件成本的大約20%。目前,高端DSP芯片和FPGA芯片市場主要由國外企業控制,DSP芯片供應商包括NXP、英飛凌等,而FPGA芯片供應商則有賽靈思、阿爾特拉等公司。
由于毫米波的高頻特性,對電路尺寸精度的要求極高,因此需要使用高頻板材PCB。主要的高頻PCB供應商包括羅杰斯、Isola、松下電工等國際知名企業。隨著5G產業的發展,中國的一些公司,如深南電路、生益電子、滬電股份等,已經在毫米波雷達用高頻PCB產品上取得了技術突破,其產品性能可以與國際大型企業的高端產品相媲美。

在中游環節,毫米波雷達產業鏈主要涵蓋了方案提供商和系統集成商。目前,中國的毫米波雷達中游市場主要還是由國際企業主導,但國內企業正在積極加速發展,以縮小與國際企業的差距。一些涉及該領域的國內企業包括經緯恒潤、德賽西威、威孚高科、華域汽車和保隆科技等。
另外,根據財聯社的不完全統計,最近在互動易平臺上,一些上市公司對于毫米波雷達相關業務也做出了回應。這些公司包括天和防務、碩貝德、聯合光電、武漢凡谷、藍盾光電、崇達技術、瑞德智能、通宇通訊、雷科防務、金百澤、萬集科技和豪恩汽電等。具體的業務情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