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看來,我國常被認為非常“低調”。即使某項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也通常保持謙遜,甚至有時候不愿張揚。
然而,有一種技術例外,那就是我國在被迫的情況下成就了世界第一的中國雷達技術。這項技術是我國極為罕見的,并且多次公開承認其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的尖端科技之一。
例如,我國官方媒體在2018年對雷達技術的報道中,標題直接寫道“美國隱身飛機都慌了”。這種措辭在官方媒體的報道中極為罕見。
2013年,我國官方媒體曾大肆宣揚我國雷達取得了9項全球第一。2016年的報道更是毫不掩飾地指出,“全球領先性能的關鍵都在這里”。
看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很好奇,這還是那個一向低調、謙虛的中國嗎?其實,歸根結底,我國的雷達技術是被逼著迅速崛起的!
在一個國家的科技進步中,30年或許只是稍縱即逝的一瞬,但對于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而言,這30年間卻完成了從追趕到超越、從落后到領先的非凡飛躍。
賁德院士,一位著名的雷達專家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某次采訪中驕傲地宣稱:“我們擁有全球各種雷達技術,即使是8000公里外的微小目標,我們也能精確識別。”這句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話語,生動展示了中國雷達技術的顯著發展和卓越成就。
起點:在80年代的落后與艱難中起步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機載雷達技術發展的艱難開端。當時,我國戰斗機上配備的僅僅是基礎的脈沖雷達,這種雷達只能執行基本的測距功能,無法測量目標的速度,也缺乏復雜的數據處理能力。
惡劣的天氣和夜間環境下,這種雷達幾乎毫無作用,嚴重限制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
另外,單脈沖雷達只能在特定方向上發射電磁波進行掃描,無法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然而,在現代空戰中,全方位、多目標的探測和跟蹤能力至關重要,缺乏這種能力將意味著在空戰中處于絕對劣勢。
舉例來說,殲-8戰斗機當時采用的317/317A火控雷達,是模仿美軍F-105D戰斗轟炸機上的R-14A雷達,但其效果十分不理想。
在與國外先進戰機比較時,這種技術落后的情況顯得格外明顯。
美國的F-16戰斗機當時已經配備了先進性能的AN/APG-66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能夠探測距離達到150公里,并且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相比之下,我國的殲-8II甚至無法使用連中距空空導彈。
因此,那時我國的殲-8II被諷刺地稱為“和平鴿”,暗示其幾乎不具備實戰能力,這充分反映了當時我國雷達技術的落后。
西方國家在雷達技術上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性能方面,更體現在整體工業實力上。他們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雷達工業體系,涵蓋從基礎元器件到整機集成的各個環節,擁有豐富的技術積累和生產能力。
我國的雷達工業當時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關鍵技術和元器件都無法自主制造。
為了彌合這一技術差距,我國曾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特別是在雷達技術領域。甚至將最新的殲-8II戰斗機送往美國,希望能夠引進美國先進的AN/APG-66雷達。
若我國與美國達成這項合作,不僅將大幅提升殲-8II戰機的作戰能力,還能借機學習美國先進的雷達和火控技術。
盡管理想非常美好,然而現實卻十分殘酷,我國當時所付出的這些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不僅不愿意轉讓一些相對落后的雷達技術,更是對高端雷達技術保持高度警惕,甚至對一些關鍵元器件也實施了嚴格的管制。
中國因為這種被“卡脖子”的痛苦經歷深刻意識到必須依靠自主掌握關鍵技術。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選擇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在1989年,由賁德院士領導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簡稱14所),著手研發脈沖多普勒雷達技術。
盡管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但研發團隊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創新精神,開始了艱苦的追趕之旅。
突破:90年代的追趕與積累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機載雷達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經過艱苦攻關,14所研制團隊在1989年底成功研制出中國首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載脈沖多普勒(PD)雷達,標志著從零到一的重大突破。
基于這一突破,90年代我國在機載雷達技術方面取得了一連串的進步。
1402型火控雷達的研制成功,使殲-8II戰斗機終于具備了使用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隨后,更先進的1403型雷達又被裝備到了改進后的殲-8F戰斗機上。
盡管這些進步尚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它們為中國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和人才基礎。
我國不僅引進了國外先進雷達樣品進行仿制和改進,還在持續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例如,殲-7G戰斗機于2002年首次試飛,其配備了基于意大利雷達仿制的PLJ-6E脈沖多普勒雷達。
盡管該雷達性能仍有限,但與早期相比,已明顯改進,顯示出我國在吸收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方面取得了成果。
更為關鍵的是,我國通過這一系列雷達研制和仿制工作,成功培養了一支杰出的研發團隊,并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為未來更先進雷達的研發奠定了牢固基礎。
這一時期的積累與突破,恰恰為21世紀初中國機載雷達技術的飛躍奠定了基礎。
新世紀快速發展的跨越
在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我國的雷達技術水平迅速提升,逐步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2006年服役的殲-10A戰斗機配備了國產機載火控雷達。該雷達使用平板縫隙天線和脈沖多普勒技術,探測距離可達130公里,能夠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并引導中程空空導彈進行攻擊。
它的雷達性能已接近90年代中期西方同類雷達的水平,顯示了中國在機載火控雷達領域基本達到了冷戰結束時的國際先進標準。
隨后,殲-11B戰斗機配備了更加先進的雷達系統,這款雷達在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方面都有顯著提升,使得殲-11B擁有強大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并能進行敵我識別。
這表明,中國不僅已經掌握了現代機載火控雷達的核心技術,還具備了自主研發滿足第四代戰機需求的先進雷達系統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技術突破出現在相控陣雷達領域。
相控陣雷達作為現代戰斗機的標準裝備,其性能遠勝于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盡管我國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然而其發展速度令人矚目。
殲-10B戰斗機,于2013年首飛,便已裝備了試驗性的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
接著,在2015年服役的空警-500預警機和殲-10C戰斗機上,中國首次配備了完全自主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這一連串的突破,使得中國在機載雷達領域迅速逼近世界一流水準。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成功研制,不僅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關鍵技術上的空白,還使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正式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領先:近年來的全面跨越
中國機載雷達技術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在多個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有些技術已經領先全球。
KLJ-7A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是其中的典范,作為中國首個專為國際市場設計的先進機載火控雷達,其性能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KLJ-7A利用先進的有源相控陣技術,其探測距離超過傳統雷達的兩倍以上,可以同時追蹤多個空中目標,同時具備了對地和對海攻擊的能力。
KLJ-7A的顯著特點在于其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和高可靠性,使其能有效地應對當今復雜的電子戰環境挑戰。
中國不僅開發了KLJ-7A雷達,還推出了一系列性能出色的新型雷達,比如殲-20隱形戰斗機上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據報道其性能已超越美國F-22戰機所使用的AN/APG-77雷達。
這種雷達不僅在探測距離上擁有超強的能力,還具備先進的低信號探測性能,是當前全球最先進的飛機搭載火控雷達之一。
中國已經掌握了自主研發全譜系機載雷達的能力,這一點尤為顯著。
中國在從小型戰斗機到大型轟炸機,從預警機到無人機等多種平臺上,能夠根據各自需求自主研制適配的先進雷達系統,這種廣泛的技術積累和系統能力,是許多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中國在機載雷達技術方面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23年,《南華早報》發表文章稱,盡管面臨美國的嚴密封鎖,中國仍成功制造出了被譽為全球最強的雷達。
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已經得到國際認可,這種評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總結
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在過去三十年中經歷了從追趕到超越的巨大進步,這不僅展示了中國科技實力的飛躍,也生動詮釋了中國人不斷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
展望未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在雷達等高科技領域將不斷創造更多的"世界第一",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國防現代化做出更加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