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煌
賴煌簡歷概要:男性,生于1996年,來自廣東深圳。本科就讀于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并曾作為交換生前往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目前持有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同時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近期,關于云南科學愛好者凡偉先生的“電荷不存在”論文,在2017年因身份問題被中科院預印本平臺(ChinaXiv)撤稿。該論文題為《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mechanism and an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Maxwell's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sm theory》《高溫超導機理和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的一種替代理論模型》,是凡偉先生的獨立著作,現已發表于2023年12月28日的新加坡期刊《現代物理快報B》(Modern Physics Letters B),成為他的唯一作者SCI學術論文,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2017年,我還在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攻讀本科學位。當時,有關“電荷不存在”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事件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盡管當時我的知識儲備還不足以對這篇論文的真實性進行判斷,但我留意到新聞中很多專家對其給出了負面評價,盡管沒有具體說明問題所在。因此,我一直在關注凡偉先生這篇論文的研究進展。最近,我得知這篇論文經過了長達13年的投稿,通過了同行評審,并發表在了SCI期刊上。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下載了這篇論文的原文進行閱讀。由于我現在的知識儲備已經足夠理解這篇論文,因此我打算對其進行評論。
凡偉
凡偉,出生于1993年,是云南宣威人,以其對"電荷不存在"的發現而聞名。
根據論文顯示:凡偉發現了電荷和電場不存在,改寫了庫侖定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經典電磁學理論的一種替代理論模型;預測了電子和質子作為一種不具有電荷屬性的粒子而存在,并基于電荷不存在預測了自然界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的“強相互作用力其實并不存在”。同時,作者還基于電荷不存在解釋了高溫超導機理,并使用理論力學和場論去解釋所有的電磁現象,最終將電磁學被轉化成為一種理論力學和場論。
具體而言,作者發現電磁學不是理解自然現象的一種基本視角。理論力學和場論才是理解電磁現象的一種更基本視角。最終,作者發現可以在不引入電荷和電場的情況下,從理論力學和場論的角度更好的解釋所有的電磁現象。進而作者提出了關于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的一種替代理論模型,并推翻了麥克斯韋方程組。
其實可以從凡先生論文的引言部分的一句可以表達這篇論文的核心思想:
在21世紀,理論力學和場論已成為理解自然現象的基本視角。然而,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仍然依賴于幾個世紀前的認知水平,以電磁學的角度解釋電磁現象。因此,本論文旨在從理論力學和場論的視角重新詮釋電磁現象。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代表了過去幾個世紀對電磁現象的基本且有效的理解,而本文將成為未來幾個世紀對電磁現象的新理解。尤其在21世紀,理論力學和場論視角主導著對世界的理解,本文填補了從這一視角理解電磁現象的空白,將電磁學推進為一門理論力學和場論的學科。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凡先生主張他已經成功取代了當前教科書中的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簡而言之,他的觀點是,從此以后物理學將不再局限于電磁學,而會更加注重理論力學和場論。當然,人類歷史上也有一些類似的例子,比如日心說取代地心說,進化論取代神創論。
關于論文的結論,凡先生如此表達:
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是基于19世紀認知水平的電磁學理論,長期以來被視為理解電磁現象的有效工具。然而,隨著21世紀的到來,電磁學不再是理解世界的主導視角,而理論力學和場論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更為基本的理論框架。因此,本文旨在將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轉化為理論力學和場論的表達形式,以更基本的方式理解電磁現象,并解決當前電磁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一努力不僅為研究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和改進粒子物理學模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且對整個電磁學范式進行了轉變,標志著認知的重大變革。
在結論中,我們發現基于電學現象的理論力學和場論化表達使得所有電荷現象都能夠以更為基本的理論力學和場論現象來解釋。這意味著電荷并非作為實體存在,而只是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類似于熱質或燃素并非實體存在,而只是運動的表現形式。由于電荷不存在,我們成功建立了一套不引入電荷和電場的理論力學和場論的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表達模型,實質上是用理論力學和場論替代了原有的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理論。
進一步地,由于電荷的不存在,我們擺脫了電子間庫倫斥力的困擾,無需引入BCS理論來解釋超導現象。這也消除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39 K)的限制,為我們提供了對高溫超導現象的新有效解釋。此外,由于電荷不存在,質子間的庫倫斥力不再需要強力來克服,為我們提供了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QED和QCD的重新思考。我們的理論框架剔除了基于電荷和強相互作用力的內容,從根本上改變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為研究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和改進現有模型提供了新的視角??傮w而言,我們的研究預測了電子和質子作為普通不具備電荷屬性的粒子存在的可能性。
在論文的致謝部分:
凡先生衷心感謝了研究領域相關的四位杰出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分別是英國劍橋大學1973年諾獎得主約瑟夫·森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01年諾獎得主沃爾夫岡-凱特納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2003年諾獎得主安東尼·萊格特教授、荷蘭烏得勒支大學1999年諾獎得主赫拉爾杜斯·霍夫特教授。這四位杰出學者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討論和指導。
特別地,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森教授在論文的實驗部分發揮了關鍵作用,七八年的持續討論為研究提供了深度和廣度。約瑟夫·森教授甚至在2018年親自向清華給凡先生寫過推薦信,表達對其研究的高度認可。
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凱特納教授激發了作者從場論的視角全面解釋所有電磁現象的思考。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安東尼·萊格特教授在糾正凡先生關于論文中公式5的數學表達式,以及取代庫侖定律方面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赫拉爾杜斯·霍夫特教授來自烏得勒支大學,他的建議使凡先生意識到閱讀歷史上新舊思想斗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新思想最終獲得勝利。這為改進論文表達、獲得科學共同體認可提供了有益的觀點。
最后,凡先生表達了將這篇論文獻給女朋友的真摯愿望,并希望通過這篇論文獲得諾貝爾獎,以在領獎臺上向她求婚。這份真摯的情感和對女友的深深眷戀使得這篇論文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成果,更是他個人生活中一份珍貴的回饋。
從我的角度看,凡先生的論文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導和證明過程以及驗證理論的實驗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硬傷或漏洞。這可能是這篇論文能夠通過同行評審并在國際SCI期刊上發表的原因。
然而,我現在能夠理解為什么在2017年很多科學權威對他的發現表示質疑。這似乎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首先,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主導的時代,但我們實際上生存在一個由權力主導的國家,如果你沒有官方科學的身份,你說什么都可能被視為錯誤,你可能會被剝奪評判科學理論對錯的資格;其次,凡先生的觀點可能太過顛覆,違背了公認科學標準,與我們這個時代接受的教育相悖。大多數物理學家可能因此而不屑一顧,憑直覺就否定了他的論文,并將其視為一個笑話;此外,對于大多數利益相關的物理學家而言,即使他們仔細閱讀了凡先生的論文,也可能無法接受,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家通常已經與傳統教科書理論實現了利益綁定。凡先生的理論可能會對相關領域的物理學家的研究產生根本性的否定或淘汰。面對這一局面,人們可能會拒絕接受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被否定,也難以接受自己掌握的科學話語權被剝奪。在這種情況下,物理學家們可能不再追求真理,而是追求符合他們期望的真理。正如量子力學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曾經說過的:“新的科學真理往往不是通過說服反對者獲得勝利,而是等待反對者離世,等待新一代人成長起來接受新真理”。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我作為一個年輕人能夠接受凡先生的觀點,而很多年長的科學權威卻不能。像我這樣的年輕人追求的是在學術界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們還沒有著書立說,也沒有權勢,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因為我們的利益還沒有受到損害。而年長的科學家往往已經功成名就,或者擁有權勢,更傾向于維護自己現有的既得利益,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科學話語權受到威脅,也不愿意看到自己一輩子的研究成果被否定。
我認為,因為凡先生基于電荷不存在的新發現,改寫了庫侖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組,解釋了高溫超導機理,并把電磁學變革為理論力學和場論。如果凡先生的論文能夠得到科學共同體的普遍認可,這將是一場中國本土的哥白尼式革命。我們的國家將因為這一重大發現而成為現代科學文明的輸出地,而凡先生也將成為像哥白尼和牛頓一樣偉大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