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們在街頭漫步時對周圍環境的觀察一樣,自動駕駛汽車要獨立完成行駛任務,也需要對周圍環境進行精確的勘測。在這個過程中,激光雷達成為了自動駕駛汽車不可或缺的關鍵硬件之一,常常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物體檢測的方法可以分為決策層融合、決策與特征層融合以及特征層融合。在決策層融合的方法中,圖像和點云各自產生物體檢測的結果(Bounding Box),之后在統一的坐標系中進行合并。激光雷達在物體檢測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是一種光學遙感技術,它通過向目標物體發射光束,并接收目標物體反射回來的信號,將這些信號與發射的信號進行對比處理,從而獲取目標物體的大小、速度等詳細信息。激光雷達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于測繪學、考古學、地理學、地貌學、地震學、林業、遙感以及大氣物理學等領域。此外,激光雷達也常用于地圖測繪、高度測量等測繪任務。
激光雷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初,即激光發明之后不久。它通過結合激光對焦成像技術以及使用傳感器和數字收集設備測量信號回傳時間和計算距離的能力而誕生。激光雷達的首次應用出現在氣象學領域,1971年阿波羅15號任務期間,它被用來探測月球表面,繪制月球的地貌圖。
激光雷達是一種將激光技術與現代光電探測技術相結合的高級探測手段。它由發射系統、接收系統、信息處理等部分組成。發射系統包括各種類型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以及波長可調諧的固體激光器等,以及光學擴束單元。接收系統則采用望遠鏡和各種形式的光電探測器,如光電倍增管、半導體光電二極管、雪崩光電二極管、紅外和可見光多元探測器件等組合。激光雷達可以采用脈沖或連續波兩種工作模式,根據探測原理的不同,其探測方法包括米散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布里淵散射、熒光、多普勒等。
激光雷達是一種融合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慣性測量單元(IMU)等多種技術的先進系統。與傳統的雷達技術相比,激光雷達具備更高的分辨率、更好的隱蔽性以及更強的抗干擾能力。根據其功能的不同,激光雷達可以被分為成像雷達、測距雷達、大氣探測雷達、測速雷達和跟蹤雷達等幾種類型。 成像雷達主要應用于目標探測和跟蹤,能夠獲取目標的方位和速度信息。此外,成像雷達能夠執行傳統雷達無法完成的任務,例如探測水雷、潛艇和隱藏的軍事目標等。 測距雷達通過向被測物體發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波,記錄下激光束往返的時間差,從而計算出被測物體與測試點之間的距離。這種技術在工業安全檢測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激光墻,當有人非法闖入時,系統能夠立即作出反應并發出警報。 在空間測繪領域,測距雷達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發展,測距雷達已經成為機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相結合,能夠幫助機器人實現實時定位和導航,從而實現自主行走。 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主要用于探測大氣中的分子、煙霧密度、溫度、風向、風速以及水蒸氣濃度等參數,以便對大氣環境進行監測,并對暴風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進行預警。 激光測速雷達是一種專門用于測量物體移動速度的設備,它通過執行兩次激光測距操作,且兩次操作之間存在固定的時間間隔,以此來計算被測物體的速度。激光雷達進行速度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基于激光雷達的測距原理,即在固定的時間間隔內連續測量目標物體的距離,通過計算兩次測量得到的距離差并除以時間間隔,可以確定目標物體的速度大小,根據距離差的方向可以判斷速度的方向。這種方法的系統結構相對簡單,但其測量精度有限,且主要適用于反射激光能力較強的硬質目標。 第二種測速方法是利用多普勒頻移效應。當目標物體與激光雷達之間存在相對速度時,接收到的回波信號頻率將不同于發射信號的頻率,這個頻率差即為多普勒頻移。 跟蹤雷達能夠連續追蹤特定目標,并測量其坐標,以提供目標的運動軌跡。這種技術不僅應用于火炮控制、導彈制導、外彈道測量、衛星跟蹤和突防技術研究等領域,而且在氣象、交通、科學研究等其他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激光雷達根據其探測方式可以劃分為直接探測激光雷達和相干探測激光雷達兩種類型。 直接探測型激光雷達的基本構造與激光測距機類似。在工作過程中,發射系統發出信號,經目標物體反射后被接收系統捕獲,通過測量激光信號往返傳播所需的時間來確定目標物體的距離。目標的徑向速度可以通過分析反射光的多普勒頻移來確定,或者通過測量多個距離值并計算其變化率來求得速度。 相干探測型激光雷達分為單穩態和雙穩態兩種系統。在單穩態系統中,發送和接收信號共享同一個光學孔徑,并通過發送-接收開關進行隔離。而在雙穩態系統中,包含兩個獨立的光學孔徑,分別用于發送和接收信號,因此不再需要發送-接收開關,其余部分與單穩態系統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