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雷達是利用云霧、雨、雪等降水粒子對電磁波的散射和吸收,為探測降水的空間分布和鉛直結構,并以此為警戒跟蹤降水系統的雷達。其多為脈沖雷達,以一定的重復頻率發射出持續時間很短(0.25~4微秒)的脈沖波,接收被降水粒子散射回來的回波脈沖。降水對雷達發射波的散射和吸收同雨滴譜、雨強、降水粒子的相態、冰晶粒子的形狀和取向等特性有關(見云和降水粒子的微波散射、云和降水粒子的微波吸收)。
有人生動的形容,天氣圖似一鍋“菠菜蛋花西紅柿紫菜”湯。其中,菠菜綠色系代表小雨,蛋花黃色系代表中雨,西紅柿紅色系代表大雨到暴雨,紫菜紫色代表有極端強對流。
全球氣候變化萬千,我國天氣更是變化多端。為了更精準的掌握天氣狀況,方便百姓生產,生活。近年來,各地紛紛置換了天氣雷達,服務當地。
為進一步提升機場氣象對特殊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近日,烏海機場積極與烏海市氣象局溝通聯系,引接氣象雷達數據服務。據悉,雷達數據的接入,對今后烏海機場預報員預報特殊天氣的準確性將會有很大的提高,為機場的安全運行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氣象服務保障。
阜城目前唯一的雷達站位于阜陽機場北側,建于2004年,2005年啟用。在當時是一座比較先進的多普勒氣象雷達站,為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預報、指導農業生產等發揮了重大作用。近年來,市氣象部門對原“單偏振”雷達進行了技術改造,實現了“雙偏振”,使得探測數據更為精準。然而,由于近年來機場及周邊高鐵站的建設,一些高大建筑物遮擋了探測回波,影響了雷達對天氣預測的精準度。在此背景下,原雷達站遷建勢在必行。
公告顯示,新的雷達站位于潁州區西湖鎮五里村三里橋(S345省道南1.2公里、S317省道西側),總建筑面積4507.56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雷達塔、數據中心、人影庫房及配電房,以及廠區內道路、停車位、非機動車棚等配套設施。該項目計劃工期560天,建成后,將打造集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突發事件預警發布、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氣象保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以及市民教育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防御中心。
臨汾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的投入使用,提高了市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增強了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能力。

圖:閆銳鵬攝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新一代天氣雷達設備安裝就緒并通過技術測試,雷達性能符合設計標準,正式開機試運行,截至9月29日,設備運行穩定。據悉,該天氣雷達系統是陜西首部投入試運行的C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
該雷達具有空間分辨率高的特點,投入使用后可有效填補榆林市西部雷達探測空白,增強突發性、局地性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指揮水平,為當地農牧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氣象保障,切實為定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效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