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知乎TechTorch
一、產業鏈構成

毫米波雷達產業鏈分為三部分:產業鏈上游環節主要參與者包括射頻前端組件(MMIC)、數字信號處理器(DSP/ FPGA)、高頻 PCB 板、微控制器(MCU)、天線及控制電路等硬件供應商;產業鏈中游環節主體是毫米波雷達模塊及整機方案企業;產業鏈下游環節主體包括智能汽車、智能交通、以及無人機、智能家居、工業測量儀器、全屋智能、家電照明、消費電子等應用企業。
目前,國內產業鏈上游的雷達核心部件幾乎被國外供應商壟斷,國內供應商的產品性能與國外供應商相當,但產品可靠性有待驗證,并在功能工具鏈、未來產品前瞻性方面存在劣勢;中游毫米波雷達模塊生產企業,國內參與企業較多,處于快速追趕階段;下游毫米波雷達應用企業,包括汽車廠商、智能交通、安防監控、工業測量、智能家居、康養等應用單位。
二、上游分析
上游元器件的采購成本在雷達生產總成本的占比超過 50%,是影響產業鏈價格的關鍵因素。其中,射頻前端組件在硬件成本中占比 50%,數字信號處理器占比 15%,高頻 PCB 板占比 20%,控制電路占比 10%,其他材料占 5%。

毫米波雷達各元器件占硬件總成本比重
(一)射頻前端組件
射頻前端組件(MMIC)是毫米波雷達的核心射頻部分,由發射器、接收器、功率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混頻器、濾波器及壓控振蕩器7 部分構成,起到調制、發射、接收及解調毫米波信號的作用,主要通過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將前端收發組件集成化。毫米波雷達要求前端收發組件應兼具體積小、穩定性好、成本低等特性。
當前毫米波雷達主要采用SiGe BiCMOS 技術,SiGe 高頻特性良好、安全性高,但其采用分立式結構,發射器、接收器和處理組件均為獨立單元,無法滿足雷達傳感器日益增長的小型化需求。因而,在高集成趨勢下,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CMOS 工藝可將MMIC 與MCU、DSP 集成)的CMOS 工藝已逐漸成為主流技術。

國內MMIC 芯片供應商集中為國際企業,如英飛凌、NXP、TI、意法半導體等。國產芯片企業在毫米波雷達領域的布局近兩年也明顯加快,且已實現部分國產化,代表性公司包括加特蘭微、岸達科技、矽杰微、矽典微、微度芯創等,均已推出量產產品。
(二)數字信號處理器
數字信號處理器通過嵌入不同的信號處理算法,分析前端收集的信號獲取目標信息,是保證毫米波雷達穩定性及可靠性的核心部件。
毫米波雷達的數字信號處理功能是通過DSP 芯片或FPGA 芯片實現的,占整個毫米波雷達硬件成本的20% 左右。DSP 芯片采取程序和數據分開的哈佛結構,可快速即時處理信號,FPGA 包含大量組合邏輯資源和觸發器,可完成大規模的組合邏輯電路設計和實現時序邏輯功能。DSP 芯片在復雜算法處理上具備優勢,FPGA 在大數據底層算法上具備優勢,因而,“DSP+FPGA”融合在實時信號處理系統中的應用逐漸廣泛。
目前,高端DSP 芯片和FPGA 芯片主要被國外企業壟斷,DSP 芯片供應商有NXP、英飛凌、亞德諾半導體、意法半導體等公司,FPGA 芯片供應商有賽靈思、阿爾特拉、美高森美、萊迪思等公司。
(三)高頻PCB 板
天線是毫米波雷達發射和接收信號的重要組件,是其有效工作的關鍵設計之一。根據實踐表明,當天線的長度為波長信號的25% 時,其發射和接收信號的轉換效率最高,毫米波波長僅為毫米級別,因而其天線長度短。
此外,為提高產品精度,毫米波雷達可通過微帶列陣方式將波束做窄,即將多根天線集成在PCB 上。由于毫米波頻率高,對電路尺寸精度要求高,所需印制電路板為高頻板材PCB,主要供應商為羅杰斯、Isola、松下電工、雅龍及施瓦茨等大型國際PCB 生產企業。受益于5G 產業的發展,中國生益科技、滬電股份等公司已實現毫米波雷達用高頻PCB 產品的技術突破,其產品性能可與國外大型企業的高端產品媲美。
(四)控制電路
控制電路根據信號處理目標信息,結合自身速度、位置等動態信息,發出執行指令,是毫米波雷達系統實現主動控制的最后一環。控制電路包含報警顯示系統和啟動制動系統,占到毫米波雷達總生產成本的5%。
三、中游分析
毫米波雷達產業鏈中游企業主要包括雷達方案供應商和方案集成商。其中雷達方案供應商主要通過完成雷達系統設計、天線設計和后端算法開發,為客戶提供毫米波雷達方案模塊或整機產品。方案集成商則依托毫米波雷達技術,為各具體應用領域提供定制化的智能集成方案,例如汽車tier 1 供應商、智能交通方案集成商等。
目前,中國毫米波雷達中游市場整體上仍由博世、大陸、安波福、維寧爾、海拉、電裝等國際企業占主要份額,但國內企業也正在加速追趕。在汽車雷達領域,森思泰克、華域電子、華為、承泰科技等本土企業已經實現量產落地,進入國產化替代周期。
在智能交通領域,毫米波雷達的作用尤為關鍵,中游企業慧爾視、海康智聯、大華股份、象德信息、宇視科技、木牛科技、雷森電子為市場主要參與者;智能家居雷達經過近幾年探索,國內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主要參與者包括云帆瑞達、邁睿智能、電目科技、精益遠達、全耀傳感、易探科技、速數智能等;智慧康養領域主要參與者有清雷科技、兆觀科技、德心智能、苗米科技、英特睿達、知譜科技、算豐征途等。

四、下游分析
毫米波雷達可應用于智能汽車、智能交通、以及無人機、智能家居、工業測量儀器、全屋智能、家電照明、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
汽車是毫米波雷達最大的下游應用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隨著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要求的提升和智能駕駛需求的提升,國內各大主機廠對車載毫米波雷達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代表性企業包括上汽、一汽、長安、比亞迪、蔚來等。
車路協同是毫米波雷達附加值最高的應用領域。車路協同所使用的毫米波雷達生產成本與車用雷達持平,但售價卻為車用雷達的兩倍左右,銷售利潤空間大。車路協同是交通智能化的核心,具備政策支持,中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等國家機構積極助力中國車路協同發展,華為、阿里、百度等巨頭也紛紛布局該領域,未來中國車路協同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將促進毫米波雷達需求量上升。
消費級應用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康養等,近兩年興起速度較快。下游應用代表性企業包括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企業,以及泰康人壽、平安人壽、民政局、公立醫院等單位。

五、產業鏈企業分析
(一)企業數量
相比于國外企業,中國毫米波雷達行業起步較晚,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據AIOT 星圖研究院統計,2022 年國內毫米波雷達企業累計注冊量達到226 家,其中70% 以上企業于2014 年后成立。

(二)區域分布
從區域分布來看,國內毫米波雷達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如圖表19 所示,其中廣東省、上海市和江蘇省毫米波雷達企業數量超過30 家;北京市、浙江省、安徽省和福建省數量在10 家以上。此外,毫米波雷達產業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其它區域,如四川、湖南和陜西等地也逐步發展起來。

毫米波雷達企業數量TOP10 省市排名

中國毫米波雷達企業區域分布圖
六、市場規模
(一)總規模
近幾年,得益于汽車智能化的高速發展與雷達芯片制作工藝的進步,國內毫米波雷達整體市場增速較快。根據我們初 步測算,2022 年中國毫米波雷達市場總規模預計達到 86 億元,實現同比增長 24.6%。其中車載毫米波雷達規模在 70 億元, 工業毫米波雷達 11 億元,家用毫米波雷達 5 億元。

2018-2026 年中國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未來,隨著我國汽車、交通、安防、工業、家居、康養等產業的智能化升級不斷推進,毫米波雷達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 2026 年中國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 197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23.3%。
(二)細分產品規模
從各頻率細分產品的市場結構來看,2021 年 77GHz 雷達產品出貨量正式超過 24GHz 雷達產品,成為市場主流。隨著 《汽車雷達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的正式實施,未來毫米波雷達市場高頻化發展趨勢將更明顯。
24GHz 雷達產品具有技術成熟、成本相對較低等特點,因此其應用范圍更廣,包括交通、無人機、安防、家居等諸多領域,2021 年出貨量達到了 836 萬顆。由于國內汽車雷達無線電管理新規對汽車雷達頻段的限定,預測 24GHz 雷達產品未來幾年需求增量空間有限。

七、汽車雷達市場分析
(一)市場背景
1、汽車安全和智能化發展的必要性
安全和效率是出行產業最為關注的兩個話題。發展智能汽車不僅可極大改善交通安全和堵塞問題,還可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發展。據麥肯錫預測,到2025 年智能汽車預估的潛在經濟影響最高達1.9 萬億美元。

智能汽車的優勢
智能汽車可以提供更安全、更節能、更高效、更舒適的出行體驗,是國際公認的未來發展方向。其意義不僅在于汽車行業的技術升級,更會帶來全球化供應鏈和產業生態的革新,成了當前各國必爭的戰略高地。

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智能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毫米波雷達在智能汽車中的應用場景
在智能汽車L0~L2 階段,毫米波雷達主要應用于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前向碰撞預警、盲區監測、后向碰撞預警、倒車車側預警、開門預警、自動泊車、變道輔助、乘客成員監測、駕駛員生命體征監測、手勢識別等功能。
根據毫米波雷達在汽車上的安裝位置不同,可分為前向雷達、角雷達和艙內雷達三類。前向雷達又稱主雷達,一般安裝在車標或車頭格柵內。角雷達一般放置于車輛的四個拐角處,單車搭載數量較多,相互配合形成車身環繞覆蓋。艙內雷達安裝在駕駛座椅內或車頂位置。

智能汽車毫米波雷達應用場景圖
根據SAE 的分級,當前智能駕駛正處在L2 向L3 過渡的階段。在此階段,智能駕駛系統通過駕駛環境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多項操作提供駕駛支持,其他的駕駛動作均有人類駕駛員進行操作,實現準確、全面的環境感知是實現下一步規劃決策的基礎。提升感知系統的準確度和精度是智能汽車需要突破的關鍵。
隨著自動駕駛等級提升,將帶動毫米波雷達搭載量提升。目前L1/2 級別車輛為智能汽車市場主流,單車毫米波雷達搭載量一般為1-3 顆。隨自動駕駛等級向L3+ 邁進,單車雷達搭載量將增至5 顆以上,與ADAS 滲透率提升雙輪驅動毫米波雷達放量。

L0~L5 智能駕駛汽車傳感器需求
(二)競爭格局
當前,我國汽車雷達市場參與主體可分為國際 Tier 1 企業和本土企業兩大陣營。其中,國際 Tier 1 企業陣營包括博世、大陸、安波福、維寧爾、海拉、電裝天、法雷奧、萬都、摩比斯、采埃孚等,共有約 15 家;本土汽車雷達企業陣營根據公司背景情況可分為上市公司、初創公司和其他三類,具體如圖表 29 所示,代表企業包括森思泰克、華域汽車、德賽西威、華為、行易道、承泰科技、大疆車載、行易道、隼眼科技等,共有約 50 家。

中國汽車雷達市場競爭格局
得益于我國近年汽車雷達產業的快速發展,國際 Tier 1 企業在國內汽車雷達市場的長期壟斷格局被打破,以森思泰克、華域汽車、德賽西威為代表的本土汽車雷達企業的角雷達前裝訂單逐步放量,更多的國產汽車雷達企業陸續進入乘用車前裝市場并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后續國產毫米波雷達市場份額將逐漸擴大。
從國內市場具體占比來看,目前行業頭部仍由國際 Tier 1 企業占據。以乘用車前裝市場為例,2021 年國產乘用車毫米波雷達 TOP10 供應商為博世、大陸、安波福、維寧爾、海拉、電裝天、森思泰克、法雷奧、萬都、摩比斯。其中,博世和大陸兩家為第一梯隊,市場地位顯著,合計占比超過 55%,這一數據在前向主雷達市場上更大,達到了 74.5%。

2021 年國產乘用車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場份額
(三)價格分析
由于雷達芯片工藝的改進,汽車雷達原材料和系統開發成本自2018 年以來明顯下降,并直接體現在國內汽車雷達產品的定價上,2022 年國內汽車前向雷達價格降至450 元/ 顆以內,角雷達價格降至300 元/ 顆以內。
隨著毫米波雷達搭載數量的增多和滲透率的提高,雷達出貨量將不斷加大,單個毫米波雷達成本和價格將進一步下降,實現由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的普及。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級別提升,毫米波雷達的功能和單車搭載數量將繼續增加,形成360 度無盲區檢測、遠近覆蓋的感知部件。

車載毫米波雷達價格趨勢(單位:元/ 顆)
文章來源:知乎TechTo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