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海軍即將迎來其最新一代的驅逐艦“迪爾曼”號,這一消息是根據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的最新報道。這艘驅逐艦的最顯著技術亮點是裝備了四部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這也使得它成為了伊朗媒體譽為的第一艘“盾艦”。
作為20世紀的一項突破性技術發明,雷達技術及其應用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相控陣雷達技術的出現,無疑是雷達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已經在他們的海軍艦艇和空軍戰斗機上安裝了相控陣雷達系統。相控陣雷達的性能和質量已經成為判斷一個國家軍事裝備和防御系統先進程度的關鍵標準。
接下來,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相控陣雷達究竟是什么,以及它與傳統雷達相比有哪些優勢和進步,同時探討它的未來應用前景。
作為雷達“集合體”的相控陣雷達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見到雷達在進行旋轉掃描,這種雷達一般是指傳統的機械式雷達。
雷達,這個詞是英文Radar的音譯,它的含義是“無線電探測和測距”,指的是利用電磁波來探測、定位和識別目標(如飛機、船舶等)的電子設備。其工作原理類似于探照燈,雷達會發射一束電磁波,當這束波遇到物體時,會產生反射,并被接收器捕捉到,從而實現對物體的探測。
然而,傳統的機械式雷達在運作時需要不斷地旋轉天線并發射電磁波,這需要一系列專門的設備,使得雷達的結構變得復雜,體積也相對龐大。
由于雷達的旋轉存在時間上的延遲,加上其盲區較大,這使得傳統機械式雷達的探測能力與其龐大的體積并不相稱,也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控陣雷達技術應運而生。從廣義上講,相控陣雷達可以看作是多個小型傳統雷達的組合。在這里,每一個小型傳統雷達都被稱為一個“陣元”。
我們可以將相控陣雷達比作“蜻蜓的眼睛”。我們都知道,蜻蜓的眼睛是由多個單眼組成的復眼,每個單眼都能獨立成像,這使得蜻蜓的視野比人眼要廣闊得多,從而為它提供了更全面的觀察范圍。
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面也是由眾多接收單元和輻射單元組成的,就像許多小雷達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陣列天線。
與傳統的機械式雷達通過天線的物理旋轉來進行掃描不同,相控陣雷達技術能夠發射多個波束,實現邊掃描邊跟蹤的能力,從而擁有許多機械式雷達無法比擬的優點。
首先,相控陣雷達具有強大的目標處理能力。其電子掃描的靈活性和快速性使得雷達可以同時觀察多個方向,捕捉到多批目標。在這種雷達的監測下,敵方目標很難隱藏,同時可以控制多枚導彈對多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其次,相控陣雷達功能多樣,機動性極高。它能夠同時形成多個獨立控制的波束,分別執行搜索、探測和制導導彈等多種功能。這意味著一部相控陣雷達可以完成多部專用機械雷達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第三,相控陣雷達的指向性靈活,數據處理速度快。由于天線無需進行機械式的指針式旋轉掃描,電子掃描使得波束的指向非常靈活,大大縮短了對目標信號的檢測、錄取和信息傳遞等時間,因此具有更高的數據處理速度。
第四,相控陣雷達具有強大的抗干擾能力。由于其輻射單元眾多,發射功率高,可以合理地分配和管理能量,根據不同的方向發射不同的能量,從而有效地對抗各種干擾。
最后,相控陣雷達的可靠性高。雷達的陣列組較多,且采用并聯方式工作,即使有部分組件失效,雷達仍能正常運行。
然而,相控陣雷達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其造價昂貴,相控陣雷達的成本通常是普通雷達的10倍左右。其次,相控陣雷達的波束掃描范圍有限,其最大掃描角度一般在90到120度之間,如果需要實現360度的全范圍掃描,則需要多個相控陣雷達的組合。
目前,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機載系統、艦載系統和地面遠程預警系統,例如俄羅斯的C-300防空武器系統中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等。
從“無源相控陣”走向“有源相控陣”
相控陣雷達技術的進步,可以類比于從傳統的功能手機到先進的智能手機的轉變。這一技術經歷了從無源相控陣雷達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演變。 在二戰時期,德國基于“愛神”雷達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最初的無源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能夠控制波束在垂直面的方向,但所有的電磁波發射和接收都通過一個單一的電磁波發射機完成,雷達陣面上不產生電磁波。 進入20世紀60年代,相控陣雷達技術迎來了發展的高潮。美國和蘇聯相繼研發并裝備了多部地面相控陣雷達,主要用于彈道導彈防御、外空目標監測以及衛星觀測。 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對相控陣雷達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它的應用范圍得到了顯著擴展。80年代后期,隨著砷化鎵等半導體器件的出現,相控陣雷達技術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逐步從無源相控陣雷達向有源相控陣雷達轉變。 從外觀上來看,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有源相控陣雷達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由許多小單元組成,每個小單元的天線都能獨立發射和接收信號,并通過電磁干涉控制波束方向,實現高速掃描目標空域。 然而,從“無源”到“有源”的轉變,帶來了顯著的優勢。 在性能上,無源相控陣雷達由于只有一個發射機和接收機,一次只能產生一個波束,掃描多個目標時精度較差,且如果發射和接收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雷達將無法使用。相比之下,有源相控陣雷達每個輻射器都配備了發射和接收組件,整個雷達可以擁有成千上萬個這樣的輻射器。即使部分輻射器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其他輻射器的正常工作。此外,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天線元件都有獨立的控制開關,可以在任務量不大的時候只啟動部分天線元件,從而降低雷達的功耗。 在戰略威懾力方面,無源相控陣雷達工作時需要啟動所有天線元件,系統功耗較高,信息處理能力相對較弱,一般只能同時執行單一任務。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組件既能獨立發射雷達波,也能接收回波信號,大幅提高了掃描速度。除了傳統的搜索跟蹤功能外,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具備更強大的跟蹤目標能力,可以同時跟蹤多個方向的幾百個目標,進行電子對抗干擾和遠程通信等。 例如,美國裝備F-22和日本裝備FS-X的雷達,以及英、法和德國共同研制的AMSAR項目,都確定使用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為后續歐洲戰機雷達的升級改裝做準備。 因此,在技術層面上,有源相控陣雷達顯然優于無源相控陣雷達,它在提高掃描精度和壓縮雷達體積等方面,都展現出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未來可期的數字相控陣雷達 對于戰斗機和海軍艦艇而言,雷達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正如眼睛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一樣。在現代戰場環境中,由于任務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高性能、便攜式的相控陣雷達技術變得至關重要。例如,由荷蘭泰利斯-NL公司、德國EADS公司和加拿大北電公司聯合開發的APAR艦載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由四個固定的有源陣面構成,能夠全方位覆蓋360度,同時執行連續的水平搜索、多目標跟蹤、導彈制導支援、海面火控支援和目標攔截等多種任務。 在2004年,俄羅斯宣布部署了55Zh6ME Nebo-M數字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即使在遠距離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波束,有效解決了雷達搜索距離與精確度之間的矛盾。 隨著時間的發展,數字相控陣雷達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種雷達采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實現了低功耗、高穩定性和高精度,具備快速的全域掃描速度、高靈敏度、易于軟件化、更易實現共形技術等優點。 在實際應用中,數字相控陣雷達因其獨特優勢而廣受歡迎。它能夠快速準確地測量多目標的距離和速度,適用于導彈和戰斗機,能顯著提高預警系統和反導系統的靈敏度,擴大預警范圍,增強攔截能力。此外,它還可以與地面火控、光電系統集成,增強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提高火力打擊的精確度。 然而,數字相控陣雷達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它采用“寬發窄收”的工作模式,通過發送寬波束、接收多個窄波束,雖然保證了匹配率,但限制了發射陣面口徑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發射多個波束可能導致能量分散,利用率不高。 盡管如此,未來戰場上數字相控陣雷達的的身影可能會更加頻繁。未來戰場對雷達的需求正逐漸向功能數字化、目標多樣化、環境復雜化的方向發展。 從“看得見”到“看得清”再到“辨得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控陣雷達將繼續閃耀光芒,廣泛應用于陸基、艦載、機載等幾乎所有民用和軍用領域。相控陣雷達作為“雷達之王”,其發展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