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雜志發布《對‘水利測雨雷達’的新質生產力研究》,研究中指出水利測雨雷達的技術優勢以及應用成效。
我國降雨監測發展歷程分為
1)無器具測量階段:古代以定性描述方式記錄降雨,如甲骨文中的“大雨”“小雨”;
2)雨量器萌芽階段:宋代開始使用簡單器具如“圓罌”“天池”測雨,具備初步定量能力;
3)標準化人工觀測階段:明清時期出現統一標準的雨量器,提升了觀測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4)自動記錄式雨量器階段:民國時期引入自動記錄設備,實現降雨量的連續記錄;
5)現代自動測雨階段:引入雷達和衛星技術,開始對降雨進行精細化的監測。
當前階段降雨監測的現狀與問題包括雨量站應用不足:站點分布不均勻,時空分辨率低,難以滿足精細化監測需求;天氣雷達應用局限:受限于時空分辨率和低空覆蓋能力,對局地強降雨的監測存在不足;氣象衛星應用限制。未來降雨監測或將逐漸走向先進的水利雷達去監測降雨。
水利測雨雷達的技術優勢包括實時生成超精細化網格降雨數據:能夠在大范圍內實現高時空分辨率的降雨監測,相當于在每個小網格中布設了一個“虛擬雨量計”;精細網格化降雨預報能力:具備1~3 小時的降雨臨近預報能力,提供精細化的網格預報產品;系統運行穩定高效:水利測雨雷達保證了設備的穩定性和高效性,運維成本低。水利測雨雷達的應用成效包括河北大清河流域應用:成功捕捉了“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間的極端降雨過程,降雨估算與實測數據高度吻合;湖南撈刀河、瀏陽河流域應用:提高了洪水預報精度,延長了預見期,成功發布了多次暴雨洪水自動風險預警。下一步,水利部將重點推進水利測雨雷達在中小河流、暴雨洪水易發區的應用建設,充分發揮水利測雨雷達“云中雨”監測能力,進一步延長洪水預報預見期,提高精準度,實現二者有效統一。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