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上午7點10分,太平洋歐胡島北部的一個哨兵站的士兵向美國防空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當時的防空司令部認為是誤報,并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
過了半小時,美軍太平洋艦隊夏威夷基地化作一片火海,這便是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的。
曾有機會拯救這場災難的哨兵為何能夠提前預知日軍的來襲呢?他有千里眼,還是日軍中內部混入了間諜,遞送了情報?
其實,當時的哨兵,他是雷達站哨兵。他有比千里眼更神奇的雷達。

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發現了雷達的工作原理,那便是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正如光會被鏡面反射一樣。當時,赫茲并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

俄國科學家波波夫
1897年,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非洲號”巡洋艦和“歐洲號”練習船上直接進行5千米的通信試驗時,通訊突然中斷,幾分鐘后恢復正常。這種現象接連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排除了機器故障,波波夫注意起其他方面的細節。他發現,每當聯絡艦“伊林中尉號”在兩艦之間通過時,通信就會中斷。
波波夫憑著敏銳的感覺,意識到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了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并在試驗記錄中提出了利用電磁波進行導航的可能性。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不過,這可以算雷達思想的萌芽。

1934年,英國人沃特森?瓦特受命擔任英國皇家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負責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科學考察。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坐在熒光屏前觀察接收回來的電磁波圖像。熒光屏上的一連串亮點引起了他的注意。從亮度和距離分析,這些光點完全不同于被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回波信號,而是被附近一座高樓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
這一發現使他很興奮,在熒光屏上,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被建筑物反射的無線電信號,那么空中的飛機,是不是也可以在熒光屏上得到反映呢?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除了看見飛機和聽見飛機的聲音之外,還沒有一種能提前發現飛機的方法。

當時正值英國加緊發展防空力量,英國空軍專門找了一批聽覺靈敏的盲人采用耳朵搜尋敵機。當瓦特將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寫成報告遞交上去,空軍部如獲至寶,立即下令撥款試驗。瓦特和一批英國電機工程師,終于在1935年研制成功第一部能用來探測飛機的雷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項發明在二戰中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不論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云和雨的阻擋。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
作者:溪流之海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