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雷達波束越窄,探測距離越遠,系統(tǒng)精確性也越高。但雷達天線并不能將所有功率集中到單個波束中,實際雷達功率常被分成幾個部分,也就是常說的雷達主瓣、旁瓣等。
主瓣是最大輻射方向周圍的區(qū)域,通常是主波束峰值3dB以內(nèi)的區(qū)域,是雷達主要的工作方向。旁瓣是主波束周圍輻射較小的波束,這些旁瓣通常是不希望的方向的輻射,會帶來很多問題。后瓣(背瓣)是指方向和主瓣方向相反的波束,也屬于旁瓣。

半功率波束寬度(-3dB波束寬度)指輻射方向圖幅度相對于主瓣峰值降低50%(或-3dB)的角度間隔(如上圖所示意)。第一零點波束寬度:指主瓣兩側(cè)第一零點間的夾角,也稱為主瓣張角,這也是一個較有用的參量。
盡管與主波束相比輻射功率弱得多,但從旁瓣進來的功率仍然會降低雷達探測目標的能力,并帶來一些問題。

如上圖所示,當主波束指向地平線時,旁瓣的很大一部分指向地面,即使旁瓣功率較弱也會導致很多雜波。這是因為與目標飛機相比,地面更接近雷達,旁瓣的回波強度和目標回波可能相當。
旁瓣的雜波問題不能通過增加雷達發(fā)射功率來解決,減少旁瓣雜波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多普勒處理,然而,旁瓣雜波在檢測中仍然引起許多問題。

由于旁瓣可能仍然指向目標,即使主瓣指向不同的方向,旁瓣也使得雷達更容易被探測到。因此,高功率旁瓣將不僅會警告尚未被主波束探測到的目標,這也給對方ESM/RWR更多的時間來分析雷達發(fā)射信號和定位雷達的位置,甚至趁機從旁瓣送入以假亂真的“欺騙”信號進行旁瓣干擾。既然旁瓣存在的問題不少,那就要盡量降低,應對方法并不輕松,有所謂的超低副瓣,這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科學的設計、精密的加工和測量校準。

正常的雷達旁瓣電平比最大主波束增益低13~30dB,而超低旁瓣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一般認為旁瓣電平要比最大增益處低40dB以上。
為了探測尚未截獲目標的雷達,電子戰(zhàn)接收機或雷達告警接收機需要有足夠的靈敏度來接收雷達的旁瓣信號,也就是說需要從雷達旁瓣接收到足夠的信號功率才可以確定信號的到達方向,才可以分析信號參數(shù),從而確定雷達的類型及其工作模式。
相對于主瓣截獲,旁瓣截獲接收到的信號功率下降,下降因子等于雷達的平均旁瓣隔離度,來自于雷達的信號以雷達距離的平方而衰減,雷達20dB的旁瓣隔離度會使得干擾機探測距離下降為原來的1/10,大大降低了探測雷達信號的可能。
另外,旁瓣的降低,雷達從旁瓣接收的干信比(J/S)會下降,這將導致干擾距離的明顯下降,20dB的旁瓣隔離會使得干擾距離下降為原來的1/10。超低旁瓣會使得電子支援系統(tǒng)難以探測到雷達信號,即使探測到也難以有足夠的功率干擾到雷達。
文章來源:雷達通信電子戰(zhàn)
作者:雷達通信電子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