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采用激光雷達技術在汽車行業中曾引發激烈爭議和深入討論。目前,自動駕駛領域是否應該依賴純視覺技術還是激光雷達技術尚存爭議。 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是激光雷達技術的堅定批評者。他在幾年前的一次特斯拉自動駕駛活動上明確表示:“任何依賴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公司都會失敗。”到了2022年,隨著Ibeo和Quanergy的破產,以及Ouster與Velodyne的合并,馬斯克的預言似乎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然而,在中國市場,情況卻呈現出不同的趨勢。自2020年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在智能駕駛技術上采取了兩條并行的路線。盡管關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和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討論不絕于耳,但激光雷達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步伐并未放緩。 2022年被廣泛認為是激光雷達技術量產的元年。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2022年中國市場的激光雷達裝車量達到了11.8萬臺。到了2023年,隨著高級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普及,激光雷達的裝車量接近55萬臺,同比增長率超過了300%。 激光雷達技術的快速普及也促進了中國一批初創企業的成長。根據2023年的出貨量排名,禾賽科技、圖達通和速騰聚創這三家企業在行業中占據了87.1%的市場份額。目前,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已分別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上市,圖達通也在積極推進其上市計劃。 2023年中國激光雷達廠商市場格局,圖源山西證券
目前,這些企業的激光雷達產品出貨量正在逐步攀升。雖然它們尚未達到盈利的轉折點,但根據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它們的虧損程度已經在縮小,有企業甚至預測了即將實現盈利的具體時間。 同時,激光雷達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據國聯證券的預測,到2024年,用于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激光雷達的平均價格將同比下降15.56%,降至3800元。 成本的降低意味著激光雷達產品將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的潛力。禾賽科技表示,今年4月,售價15萬元以上的新能源市場中,激光雷達的滲透率達到了18.4%,成功“跨越鴻溝”,開始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新階段。禾賽科技也將繼續推動激光雷達產品在高端和中低端車型市場中的普及。 對于這些領先的獨角獸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他們有機會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并加速向大規模商業化邁進。 隨著虧損的減少,激光雷達企業距離盈利還有多遠? 5月20日,激光雷達領域的領先企業速騰聚創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報告顯示,在營收方面,速騰聚創同比增長了149.1%,達到3.61億元。在盈利方面,一季度速騰聚創的凈虧損為1.307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3.428億元減少了61.9%。如果不考慮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和上市費用,速騰聚創調整后的凈虧損為8410萬元,同比減少了11.5%。 在速騰聚創發布財報的第二天,禾賽科技也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財報數據顯示,一季度禾賽科技的營收同比下降了16.5%,至3.6億元,同時,禾賽科技的凈虧損也實現了同比減少,跌幅為10.01%,凈虧損額為1.069億元。 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虧損的大幅減少,實際上反映了激光雷達行業正迎來曙光。 激光雷達本質上屬于制造業,規模越大,成本均攤效果越明顯。而自2022年以來,全球新能源車的銷量持續增長,為激光雷達供應商,尤其是頭部供應商帶來了顯著的訂單增長,推動了激光雷達產品的廣泛應用。 圖源上海證券
在一季度,禾賽科技成功交付了59,101臺激光雷達,同比增長69.7%。其中,ADAS激光雷達的交付量得益于理想等品牌的推動,同比增長86.1%,達到52,462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Robotaxi激光雷達交付量的下降。 盡管ADAS激光雷達的售價低于Robotaxi激光雷達,但Robotaxi業務的減緩對禾賽科技的營收產生了一定影響。 與此同時,速騰聚創憑借與問界等大型客戶的合作,隨著這些品牌車型的熱銷,其出貨量在第一季度實現了顯著增長,交付量達到12萬臺,同比增長457.4%。其中,用于ADAS應用的激光雷達裝機量約為11.6萬臺,同比增長542.0%,以51.6%的市場份額位居ADAS激光雷達裝車量首位。 行業分析師指出,ADAS激光雷達成本降低的關鍵在于“規模效應”。一旦該產品實現大規模生產,企業的規模效應將逐漸凸顯。過去,低搭載量是限制激光雷達廠商盈利的關鍵因素。但是,當廠商愿意以價格換銷量時,車企對激光雷達的接受度會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將助力廠商走向商業正循環。 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都對公司的盈利前景持樂觀態度。禾賽科技預計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而速騰聚創則將盈虧平衡的目標定在了明年。 這種樂觀預期來自于兩家公司獲得的充足訂單。禾賽科技已經獲得了來自18個主機廠和Tier-1客戶的近70款車型的定點;速騰聚創也獲得了22家車企及Tier-1的71款車型的量產定點訂單。 禾賽科技客戶情況,圖源禾賽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 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逐漸接近盈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們準確的技術路線選擇。激光雷達技術的發展路徑普遍認為是從機械式到半固態,最終過渡到純固態。然而,激光雷達技術的先驅Ibeo由于過于激進地選擇了固態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在還沒有等到回報期到來時就破產了。 相反,禾賽科技最初采用了機械式技術路徑,然后推出了混合固態激光雷達AT128和全固態激光雷達FT120,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光雷達解決方案。事實證明,這種逐步推進的技術策略更受市場歡迎。 降價后,激光雷達的市場前景是否會更加廣闊? 激光雷達技術路線最大的爭議之一是成本過高。這也導致了前幾年激光雷達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受限,主要集中在高端車型上。國金證券的統計顯示,2021年,配備激光雷達的車型價格普遍超過40萬元,前裝車載激光雷達的價格超過5000元。 當時,一位汽車智能輔助系統供應商的高管向媒體透露,一輛15萬元的汽車,零部件采購成本不超過8萬元,其中電子電器系統約占40%,即3萬元左右,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成本需要在8000元以內,而一顆激光雷達的成本幾乎與整個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相當。 然而,除了成本問題,激光雷達的優勢依然顯著。它通過高精度的距離檢測和三維建模能力,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障礙物識別和定位信息。與攝像頭相比,激光雷達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也能更準確地識別障礙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自2022年以來,激光雷達的出貨量開始加速增長,主要原因是價格的下降。 從2020年至2022年,速騰聚創ADAS產品的平均價格分別約為2.25萬元、1萬元、4300元。今年第一季度,速騰聚創ADAS產品的平均價格進一步降至約2600元。 禾賽科技也在積極推出更低價格的激光雷達產品。今年4月,禾賽科技推出了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構的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ATX,雖然沒有直接公布這款激光雷達的具體價格,但強調了其“性價比”,并瞄準了15萬元至20萬元價格區間的汽車市場。 從長遠來看,激光雷達的價格有望繼續下降。 圖源東吳證券 在降低激光雷達成本的過程中,芯片集成化是關鍵策略之一。這一策略涉及將傳統激光雷達中的眾多電子元器件整合到少數幾片芯片上,實現對眾多激光發射和接收通道的高效控制和計算。 集成化芯片的優勢在于顯著減少了所需元器件的數量,簡化了裝配過程,并使自動化生產成為可能。簡而言之,通過減少元器件數量和提高生產效率,芯片集成化實現了成本的降低。 禾賽科技自2017年起開始自主研發激光雷達專用芯片,每一代芯片的研發都致力于實現更高的集成度。目前,禾賽已經完成了四代芯片的開發,其中第四代芯片計劃于2026年量產。禾賽在芯片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使其成功降低了激光雷達的價格。 速騰聚創也采用了類似的成本降低策略。速騰聚創CEO邱純潮在財報業績會上表示,公司通過芯片化開發和替代材料等方式來降低材料成本。 總體而言,降價策略擴大了激光雷達企業的客戶群,導致出貨量上升。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激光雷達廠商可以高枕無憂。面對純視覺技術的競爭和汽車行業日益激烈的價格戰,激光雷達廠商必須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和投入產出比。 價格并非唯一的競爭武器。激光雷達企業還在技術上進行競爭。今年以來,激光雷達產品正加速進入千元級市場。 對汽車制造商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它們可以在更多低價車型中安裝激光雷達,提升智能駕駛功能。但對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供應商來說,這帶來了經營壓力和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需要在兩個方面保持平衡:一方面,在推動激光雷達價格進一步下降的同時,持續保持技術優勢;另一方面,平衡成本和收益,提高投入產出比,盡快實現盈利。 目前,激光雷達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馬太效應,頭部廠商如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優勢。今年上半年,兩家公司相繼推出了新產品。 禾賽科技在1月推出了搭載最新第四代自研芯片的512線超遠距激光雷達AT512,其最遠測距可達400米,是市場同類產品的兩倍。4月,禾賽科技又發布了體積縮小60%、探測距離提升至300米的ATX產品。 速騰聚創則在4月推出了高集成度、小尺寸的中長距車載激光雷達MX,其最遠測距可達200米,視場角為120°×25°,并升級了智能“凝視”功能。 盡管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在市場份額和合作車企數量上已經領先,但長遠來看,技術仍然是激光雷達廠商的核心推動力,它們仍需面對高昂的研發投入。 從研發投入來看,2023年,速騰聚創的研發支出占營收的一半以上,達到6.35億元,同比增長107.59%;同期,禾賽科技全年的研發費用為7.91億元,同比增長42.4%。這表明,盡管面臨成本壓力和市場競爭,激光雷達廠商仍需持續投入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 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近幾年研發費用變化,連線出行制圖 在當前的激光雷達行業中,盡管成本有所下降,但研發投入仍然是一個關鍵因素。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等主要供應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大研發力度。禾賽科技的創始人李一帆強調,未來的競爭將更多地集中在性能上,而不是單純的價格戰。他認為,當前的價格已經足夠低,客戶更關注產品的實用性。 禾賽科技表示,他們不會追求低價,而是希望通過技術迭代來提高盈利能力,并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對于激光雷達供應商來說,實現盈利的速度不僅取決于成本降低的速度,還取決于他們能否通過技術創新來吸引客戶,擴大市場份額。 然而,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價格戰可能會將壓力傳遞給上游供應商,增加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關于激光雷達是否比純視覺技術更優越的問題,業界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汽車品牌,如蔚來樂道和極越,已經宣布放棄使用激光雷達。例如,小鵬汽車在其改款P5車型中移除了激光雷達。 因此,盡管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在一季度顯示出減虧的積極跡象,但它們面臨的壓力并未減輕。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汽車制造商對智能駕駛技術路線的選擇,可能會直接影響激光雷達的普及速度和規模。

